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价值 文房四宝出手 中天艺术供
清 乾隆款掐丝珐琅海水云龙纹暖砚匣
高15.8厘米 长19厘米 宽15.2厘米 原藏懋勤殿
铜胎,长方形匣,下连铜镀金连珠如意云錾花纹底座。匣口处卡一铜制浅屉,内置二方极薄的端砚。匣内可储热水或炭火,以防冬季砚内墨汁凝固,故称暖砚。盖面和四壁均以宝蓝釉为地,掐丝镀金饰威猛的坐龙,周边环绕五彩祥云,底边饰海水江崖纹。座底**凸起双龙,环抱阳文楷书“大清乾隆年制”三行六字楷书款。
掐丝珐琅文房四宝是其在清代宫廷档案里的称谓,包括暖砚匣、笔山(笔架)、水丞、镇纸共4件器物。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80多万件文物中,绝大部分为清宫旧藏,其中有的是官员进贡到宫廷来的,还有的是清宫造办处根据皇帝的旨意制作的。
珐琅作的工匠们很快按照皇帝的要求制作出样品呈上,乾隆帝对暖砚盒和笔山基本满意,水丞则要根据养心殿百什件内的水丞样子重新制作。根据文献和遗存实物推断,养心殿百什件内的掐丝珐琅水丞应是明代的制品,掐丝珐琅文房四宝的金属底座也均是仿照它的底座形制。
故宫博物院收藏掐丝珐琅文物达4000余件,有阳文二龙捧“大明景泰”款且为炉的文物*有一件,很有可能就是当年乾隆帝指定制作阳文二龙捧“大清乾隆年制”款的那个范本。
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二龙戏珠纹水丞-全形
姚文瀚是清代画家,乾隆时供奉内廷。由文献可知,掐丝珐琅文房四宝中的笔山和水丞上的纹样,均出自他的手笔。
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炉-全形
掐丝珐琅文房四宝从乾隆三十九年(1774)11月开始定样制作,到乾隆四十年(1775)4月才初步制成一套,前后历时达半年之久,皇帝还对镀金再提出要求,说明这项工作对当时造办处珐琅作的匠人们来说,一定是个巨大的挑战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乾隆四十年12月,经过一年多的时间,皇帝要求的9套掐丝珐琅文房四宝终于全部制作完成,分别陈设于太和殿、养心殿、宁寿宫、上书房等重要宫殿当中,足见他的认可和喜爱程度。乾隆帝之所以如此青睐掐丝珐琅工艺,是有其原因的。
掐丝珐琅工艺源自波斯,约在元代(公元14世纪)传至中国,虽是舶来品,一经传入,即与我国已有的金属铸造、镶嵌等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,造型、图案等方面完全本地化,甚至不留有任何外来影响的痕迹。掐丝珐琅工艺首先要制作珐琅釉料,需要经过许多繁复的程序才能呈现正确的色彩,在相当初熔炼时要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,经燃烧后结合成不同颜色的珐琅,关键是珐琅与矿物质结合后的熔点与色彩表现较难掌控,制造者要评估每种变因带来的不同结果,颜色的调配着实不易。其次是要将金属丝焊接或用植物黏合剂固定于胎体表面,以此勾勒出图案的轮廓。能否精确地将金属丝固定于既定位置是相当大的难点,如果位置处理不妥便无法向下进行。然后是填釉,复杂的图案要使用多种釉料,才能显示出色彩斑斓的效果。好在各种颜料之间有金属丝相隔,即便烧制时釉料受热流动也不必担心混色。多种釉料在烧制时必须严格按照熔点由高至低的次序,经过数次反复才能成型。烧窑后的珐琅层不含水,且固体珐琅的密度高于粉末状态,体积必然缩小。因此,上彩烧制的过程需要反复进行,直到打磨后的珐琅表面与其他金属部分处于同一平面,达到整体完美合一的效果。***一道工序是对金属部分镀金,成色和薄厚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完美程度。
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炉-款识
由于掐丝珐琅制品的胎体多是贵重金属,表面又具有宝石般的效果,再加上耀眼的黄金衬托,显得雍容华贵,一直受到明清宫廷和贵族们的欢迎。尤其是发展到了清乾隆时期,在工艺成熟、技艺高超的条件下,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制造的掐丝珐琅工艺品呈现出釉色**,掐丝规正、图案复杂、胎体重、镀金厚等一系列前世不曾出现、后世无法企及的特征。用掐丝珐琅工艺制作的文房四宝,既能体现宫廷生活的庄重与奢华,又能表现帝王对文人风雅的追求,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,这恐怕就是乾隆帝的初衷吧。
征集地点:广东深圳南山东滨路4351号荔源广场B座8楼806
征集单位:深圳中天艺术品管理有限公司
门类:中国书画、瓷器、玉器、家具、国石篆刻、古董珍玩、古籍善本、人书札、邮票钱币、签名收藏、金银器物
联系人:李经理 18588225598
免责声明: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,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,信息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该信息的来源商铺所属企业完全负责。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 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及时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,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。
友情提醒: 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资质及产品质量,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,请谨慎对待,谨防上当受骗。